窝状角质松解症 (PK),以前称为“足底沟角质松解症”、“沟角质松解症”或“沟角质瘤”,由 Conti Díaz [ 1 ] 于 1910 年首次描述。它是一种浅表细菌感染,几乎只发生在足底,尤其是承压部位。PK 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更为常见,常发生于长时间穿密闭鞋的人群,如士兵和水手 [ 2 ]。最重要的诱因是多汗症 [ 2-5 ]。PK 的临床特征是角质层上出现小的、孤立的或融合的、火山口状的、非炎性凹坑。浸渍和恶臭是两个最重要的体征和症状 [ 2-4 , 6 ]。瘙痒罕见 [ 3, 4 ]。Conti Díaz 等人描述了一种角化过度型 PK。 [ 1, 2 ] 于 1987 年发现。PK 有时与腋毛霉菌病和红癣有关。分离出几种细菌并被认为是 PK 的病原体,例如刚果嗜皮杆菌[ 7 ]、久坐小球菌[ 8 ]、久坐小球菌[ 9 ] 和苏云金芽孢杆菌[ 10 ]。还分离出球状菌、类白喉菌和棒状杆菌属[ 1 ]。
PK 的治疗效果通常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局部治疗难以有效渗透,而且在潮湿环境中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高。此外,缺乏针对特定细菌的针对性治疗使得难以实现长期控制。我们报告了 2 名患有慢性复发性 PK 的患者,他们使用含有 1% 格隆溴铵的乳膏成功治愈。https://karger.com/cde/article/17/1/9/916577/Treatment-of-Chronic-Relapsing-Pitted-Kerato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