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_settings_new

维生素D₃(又称胆钙化醇)和骨化二醇是维生素D代谢途径中的不同化合物,它们在身体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来源和形式:

    • 维生素D₃:是一种前体形式的维生素D,可以通过食物摄入(如鱼油、鸡蛋、强化食品)或皮肤在阳光照射下自行合成。维生素D₃本身并不是活性形式,必须经过体内的代谢才能发挥作用。
    • 骨化二醇(25-羟基维生素D₃,Calcidiol):是维生素D₃在肝脏中经过第一次羟化生成的产物。它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维生素D形式,通常用于测量人体的维生素D状态,但仍不是生物活性形式。
  2. 功能和代谢:

    • 维生素D₃: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脏中转化为骨化二醇(25-羟基维生素D₃)。它主要用于帮助调节钙和磷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
    • 骨化二醇:是维生素D的主要存储形式,进入肾脏后再进一步转化为骨化三醇(1,25-二羟基维生素D₃,Calcitriol),即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参与调节钙、磷代谢和骨骼形成。
  3. 活性:

    • 维生素D₃:本身不具有活性,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转化才能发挥生物作用。
    • 骨化二醇:虽然比维生素D₃更接近活性形式,但其活性较低。需要在肾脏进一步转化为骨化三醇,才能成为活性维生素D,帮助调节血钙水平等生理功能。

总结来说,维生素D₃是体内维生素D代谢的起点,骨化二醇是中间产物,而最终的活性形式是骨化三醇。

0
用户: (15.4k 分)
骨化二醇不能完全用骨化三醇替代,两者虽然都与维生素D的代谢有关,但在体内的作用和适用情况有所不同。以下是为什么骨化二醇不能直接用骨化三醇替代的原因:

1. 代谢路径不同
骨化二醇(25-羟基维生素D₃):是维生素D的存储形式,是体内维生素D状态的主要指标。它在肝脏中产生,作为人体维生素D的储备,当体内需要活性维生素D时,骨化二醇会在肾脏中转化为骨化三醇。
骨化三醇(1,25-二羟基维生素D₃):是活性形式,但其浓度在血液中相对较低并且受严格调控,过多的骨化三醇可能引起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
2. 生理功能差异
骨化二醇: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维生素D形式,用于储备并随时根据身体需求转化为骨化三醇,以维持长期的维生素D平衡。它起着储备和缓冲作用,能根据需要适时转化为骨化三醇。
骨化三醇:是立即参与钙、磷代谢的活性形式,起到快速调节作用,但由于其强效和直接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因此,它更多用于治疗,而不是维持维生素D储备。
3. 临床适应症不同
骨化二醇:通常用于评估体内维生素D水平,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缺乏时可以补充维生素D₃,让身体自行产生骨化二醇并维持其水平。
骨化三醇:常用于治疗特殊疾病,比如慢性肾病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钙代谢紊乱的患者。由于它是活性形式,直接影响钙、磷代谢,因此不适合长期广泛使用,仅限特定治疗。
4. 副作用风险
骨化二醇:由于它是维生素D的存储形式,通常不易引起高钙血症等副作用,可以安全地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和治疗。
骨化三醇:过量使用会引起高钙血症,这可能导致肾结石、血管钙化、心律失常等问题。因此,骨化三醇的使用需要严格监控,尤其是血钙水平。
5. 个体化需求
骨化二醇:是人体维持长期健康所必需的,而使用骨化三醇代替骨化二醇会打破这种平衡,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体内的骨化二醇水平较高,有利于身体根据需要自行调节骨化三醇的生成。
骨化三醇:由于其强效作用,通常适用于那些因疾病而无法正常转化骨化二醇为骨化三醇的患者,比如肾脏疾病或甲状旁腺疾病患者。
结论:
骨化二醇是维生素D的储备形式,适合长期维持体内维生素D的平衡,而骨化三醇是活性形式,通常用于治疗特定疾病。骨化三醇不能直接替代骨化二醇,因为它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且不适合广泛用于维生素D的补充和储备。
0
用户: (15.4k 分)
除了维生素 D 在骨矿化、钙和磷酸盐稳态以及骨骼健康中的作用外,有证据表明维生素 D 缺乏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鉴于维生素 D 缺乏症在全球普遍存在,这在临床上令人担忧。传统上,维生素 D 缺乏症用维生素 D 3(胆钙化醇)或维生素 D 2(麦角钙化醇)治疗。最近,钙化二醇(25-羟基维生素 D 3)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方法
通过 PubMed 的针对性文献检索,本叙述性综述概述了维生素 D 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研究了骨化二醇和维生素 D 3之间的差异,并强调了在患有骨病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中使用骨化二醇进行的临床试验。

结果
对于健康人群的补充使用,骨化二醇的剂量最高可达 10 µg/天(≥ 11 岁儿童和成人),最高可达 5 µg/天(3-10 岁儿童)。在医生监督下使用骨化二醇进行治疗时,剂量、频率和治疗持续时间应根据血清 25(OH)D 浓度、病情、患者类型和合并症确定。骨化二醇在药代动力学上与维生素 D 3有几点不同。它不依赖肝脏 25-羟基化,因此在代谢途径中比活性维生素 D 更接近一步。与维生素 D 3剂量相当时,骨化二醇能更快地达到目标血清 25(OH)D 浓度,并且与维生素 D 3相比,无论基线血清 25(OH)D 浓度如何,它都有可预测的线性剂量反应曲线。在脂肪吸收不良的患者中,骨化二醇的肠道吸收相对保留,并且它比维生素 D3 更亲水性,因此不易在脂肪组织中滞留。

结论
骨化二醇适用于所有维生素 D 缺乏症患者,并且对于肥胖症、肝病、吸收不良症患者以及需要快速增加 25(OH)D 浓度的患者来说,可能比维生素 D 3更可取。

关键词:维生素 D 缺乏症;骨化二醇;胆钙化醇;免疫调节;25-羟基维生素 D 3;1,25-二羟基维生素 D 3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979899/
0
用户: (15.4k 分)
骨化二醇在改善绝经后妇女维生素 D 状况方面优于胆钙化醇:一项随机试验   维生素 D 因其骨骼和骨骼外作用而被证明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此外,维生素 D 缺乏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尽管骨化二醇是骨化三醇的直接前体和维生素 D 状态的生物标志物,但很少有补充指南提及骨化二醇治疗。这项为期 1 年的 III-IV 期双盲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了 0.266 毫克骨化二醇软胶囊对维生素 D 缺乏的绝经后女性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胆钙化醇进行了比较。此处报告的结果来自预先指定的中期分析,用于评估研究的主要终点:4 个月后血清 25‐羟基维生素 D (25(OH)D) 水平高于 30 ng/ml 的患者百分比。共入组了 303 名患者,其中 298 名被纳入意向治疗 (ITT) 人群。基线血清 25(OH)D 水平 <20 ng/ml 的患者按 1:1: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骨化二醇 0.266 mg/月治疗 12 个月,骨化二醇 0.266 mg/月治疗 4 个月后接受安慰剂治疗 8 个月,胆钙化醇 25,000 IU/月治疗 12 个月。第 4 个月时,35.0% 接受骨化二醇治疗的绝经后女性和 8.2% 接受胆钙化醇治疗的女性血清 25(OH)D 水平达到 30 ng/ml 以上(p < 0.0001)。两种药物在血清 25(OH)D 水平平均变化方面最显著的差异出现在治疗第一个月后(接受骨化二醇和胆钙化醇治疗的患者的平均±标准差变化分别为 9.7±6.7 和 5.1±3.5 ng/ml)。研究组中均未报告与治疗相关的安全问题。因此,这些结果证实,骨化二醇在提高血清 25(OH)D 水平方面比胆钙化醇有效、更快、更有效,是治疗维生素 D 缺乏症的宝贵选择。© 2021 作者。《骨与矿物质研究杂志》由威利期刊 LLC 代表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学会 (ASBMR) 出版。https://academic.oup.com/jbmr/article/36/10/1967/7516555

登录 或者 注册 后回答这个问题。

add
...